日前台灣第12屆「金漫獎」落幕,該獎的舉辦方式在國內受到各方關注,引起了熱烈討論。這次有幸獲得CCC編輯部邀稿,撰寫有關日本漫畫賞運作模式,感到榮幸同時也備受壓力。筆者並不在台灣,在此表達對金漫獎主辦單位的付出及努力的肯定,同時也羨慕並期待金漫獎帶動台灣文化產業的發展。
筆者長年在日本從事漫畫編輯、翻譯相關工作,也接觸日本各式各樣的漫畫獎。於2015年參與籌畫「京まふ漫画賞(現為京都國際動漫大賞)」,直到2017年為止,也擔任該漫畫獎的評審以及翻譯業務。本稿將以筆者身為漫畫編輯及在日本從事漫畫文化工作,所認識的日本漫畫獎相關知識及經驗,將之統合並分享給台灣的讀者。
首先,不管是什麼樣的活動,都會有其目的。漫畫獎也不例外,其目的會直接影響獎項分類、評審及評選標準等。以下,筆者將本文預計介紹的日本漫畫獎分成「新人賞」及「政府官方漫畫賞」兩大類,加上筆者曾參與的京都國際動漫大賞,分別介紹分享。
新人賞:為連載陣容招募新血
首先介紹一般讀者最熟悉的日本漫畫獎形式──新人賞。新人賞大多是由出版社旗下的漫畫雜誌主辦,其目的故名思義就是發掘新人,增強雜誌的執筆陣容。
目前具有權威性的新人賞,應為日本集英社的「赤塚賞」(1974年開始)以及「手塚賞」(1971年開始)。其名來自已故的「日本搞笑漫畫的傳說級大師」赤塚不二夫老師,以及「日本漫畫之神」手塚治虫老師。兩位大師生前皆擔任主審,以個人的經驗及審美,主觀地選出有前瞻性的新人。兩個獎項的大賞獎金都是200萬日幣,對嚮往職業漫畫家的新人而言,可說是最高等級的榮譽。兩位大師過世之後獎項仍然延續至今,每屆評審都由當代最具權威的賣座漫畫家擔任,如今年的第103屆手塚賞評審為管理手塚治虫作品版權的公司「手塚production」,以及尾田榮一郎、加藤和恵、堀越耕平、鳥山明、井上雄彥等人氣少年漫畫家,而今年的第96屆赤塚賞評審則有麻生周一、うすた京介、大石浩二、つの丸、増田こうすけ等人氣搞笑漫畫家。
筆者要強調的是,這類漫畫獎的目的,終究是為了發掘新人,其背後必須有堅強的產業資源(出版社的資金及市場需求),以及具文化地位的權威性(由當代頂級漫畫家擔任評審),來吸引新人以出道為目標投稿,而不是只為獲得當下的獎金而準備比賽。同時,新人得獎後在主辦出版社旗下的漫畫雜誌連載,出版社也能獲得更大的產業利益。講談社於1980年開始舉辦的「千葉徹彌賞(ちばてつや賞)」由1939年出生的漫畫大師千葉徹彌擔任主審,也具有相同意義。
其他並非冠有漫畫家之名的新人獎,如講談社的「Afternoon四季賞」,或是「新潮社Bunch漫畫大賞」等,都具有相同性質,評審也皆以人氣漫畫家為主,評審基準自然是畫技、故事、分鏡等漫畫創作技巧、前瞻性,同時也必須符合主辦雜誌的讀者取向。
然而,具有高額獎金的漫畫獎,難免也有新人在得獎後因獲得莫大榮譽,心理層面獲得滿足,而無法繼續創作,造成得獎同時作家生涯就此結束的風險,就不在此細表了。
政府官方漫畫賞:提升國家文化地位及權威性
日本政府所舉辦的漫畫獎,在台灣最著名的,應屬文化廳於1997年開始舉辦的「文化廳媒體藝術祭」(文化庁メディア芸術祭),以及外務省於2007年開始舉辦的「日本國際漫畫賞」了。
文化廳媒體藝術祭包含藝術以及流行文化,分為「藝術」、「娛樂」、「動畫」、「漫畫」四大部門,報名對象不限國籍。主辦單位會舉辦稱為festival的大型展覽,將得獎作品齊聚一堂,得獎作品同時受到媒體矚目,對於作品(商品)行銷具有莫大效果。
從以上內容應該可以看出,這個獎非常具有戰略性,意圖在於促進文化產業,同時提升日本在國際的文化地位以及權威性,最終提高日本文化產業的國際地位,造就國際性產業模式。其實日本早在明治時期,就有將文化作為國際經濟競爭工具的想法,而日本漫畫產業在1990年代發展到達頂峰,日本政府不得不正視其經濟效應,此獎項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設立。
我們來看一下此獎項最近一次公布的評審團隊:
●おざわ ゆき(漫畫家)
●倉田 よしみ(漫畫家/大手前大學教授)
●齋藤 環(醫學博士,曾執筆宅文化相關研究書籍)
●島本 和彥(漫畫家/株式会社アイビック代表取締役社長)
●杉本 Jessica. Bauwens(バウエンス・ジェシカ)(龍谷大学国際学部国際文化学科准教授)(社會學文化人類學學者)
編按:獎項官方網站具每位評審的詳細背景、著作介紹,本文僅列舉頭銜部分
選考委員(初審委員)
●伊藤 遊(京都精華大學准教授)
●猪俣 紀子(茨城大學准教授)
●菅野 博之(漫畫家/神戶藝術工科大學教授)
●久保 直子(比治山大學短期大學部美術科講師)
●玉川 博章(媒體研究者)
●豐田 夢太郎(漫畫編輯)
●長池 一美(大分大學國際教育研究推進機構教授)
●日高 利泰(熊本大學大學院人文社会科學研究部准教授)
●橫井 周子(漫畫評論家/研究者)
尚無任何評論。